ag九游老哥俱乐部

南宫NG·28(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)-相信中国品牌力量

中国2025年7月洪涝灾害状况评估、趋势预测及水利工程更新改造

  

中国2025年7月洪涝灾害状况评估、趋势预测及水利工程更新改造(图1)

  2025年7月,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、东亚夏季风异常活跃及多尺度天气系统叠加影响,中国自南向北先后出现大范围极端暴雨洪水过程,涉及华北、东北、华南、西南等15个省(区、市),成为近20年来覆盖范围最广、强度最大的阶段性洪涝灾害之一。本报告基于国家气象中心、水利部水文局及地方应急管理厅实时数据,结合历史灾害特征与气候模型预测,系统梳理灾害特征,分析未来风险趋势,并针对水利工程短板提出系统性更新改造方案,为提升全国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科学支撑。

  2025年7月1日-28日,中国共经历3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(7月5-10日、14-19日、23-28日),其中华北、东北、华南地区出现“持续强降雨+短历时特大暴雨”叠加,主要特征如下:

  - 时间维度:全国平均降水量217毫米(较常年同期偏多82%),其中华北(412毫米)、东北(328毫米)、华南(289毫米)分别偏多130%、110%、95%;日降雨量超50毫米的天数达12天,超100毫米的天数达7天,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河北涿州(7月18日,687.2毫米)、广东珠海南宫NG(7月25日,598.6毫米),均突破历史极值。

  - 华北平原(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河南):受“台风‘格美’残余环流+西风带冷涡”共同影响,形成“列车式”暴雨带,累计降雨量200-600毫米,涿州、保定、邯郸等平原区积水深度普遍达2-5米;

  - 东北地区(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):受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,第二松花江、辽河流域出现超30年一遇洪水,哈尔滨、长春部分低洼区积水超1.5米;

  - 华南沿海(广东、广西、福建):受南海季风与台风“派比安”外围环流影响,珠江口、北部湾沿岸出现风暴潮增水,珠海、湛江等地沿海低地积水深达3-4米;

  - 西南地区(四川、重庆、云南):受西南涡与冷空气交汇影响,岷江、沱江、嘉陵江流域出现中到大雨,局部暴雨,引发山洪与滑坡。

  - 江河洪水:全国共有12条主要江河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,7条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,4条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:

  - 海河流域大清河系(拒马河、北拒马河)发生超50年一遇洪水,白洋淀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.8米;

  - 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发生超40年一遇洪水,丰满水库入库流量达1.8万立方米/秒(历史最大为1.6万立方米/秒);

  - 珠江流域西江干流发生超30年一遇洪水,梧州站洪峰流量达5.4万立方米/秒(接近1998年洪水水平);

  - 辽河流域辽河干流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,铁岭站水位超警戒水位2.1米。

  - 水库调度:全国88座大型水库中62座超汛限水位,23座被迫泄洪;12座中型水库出现漫坝险情(如河北野三坡、广东乐昌峡),经抢险后脱险;三峡水库提前预泄,拦蓄洪水35亿立方米,减轻中下游压力。

  - 人员伤亡与转移: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受灾,直接受灾人口1820万人,紧急转移安置430万人(含河北涿州、广东珠海、黑龙江哈尔滨等高风险区280万人);因灾死亡58人(主要因山洪、泥石流、房屋倒塌及城市内涝触电);

  - 基础设施损毁:公路中断3200条次(其中国省干线条次(京广、京九、京沪线千伏以上电力线个;

  - 经济与生态损失:农作物受灾面积1200万亩(其中绝收450万亩),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达3200亿元;长江上游、黄河中游发生小型滑坡120处,土壤侵蚀量较常年同期增加50%;沿海地区咸潮上溯影响广东、广西5个城市供水安全。

  尽管我国近年来持续推进“防洪减灾工程体系”建设(如172项重大水利工程、海绵城市试点),但2025年7月洪灾仍暴露出以下短板:

  - 北方河流:海河流域部分支流(如拒马河、北拒马河)防洪标准仅20-30年一遇,遇超50年一遇洪水时行洪能力不足;

  - 城市内涝:超60%设市城市排水系统按“3-5年一遇”设计(如北京朝阳区、广州天河区),但本次降雨强度超50年一遇,导致地道桥、隧道、地下车库等低洼区积水成灾;

  - 蓄滞洪区:全国283处蓄滞洪区中,约40%围堤标准低于10年一遇,启用时易漫顶;部分蓄滞洪区人口密度高(如河北文安洼),转移难度大。

  - 监测预警:气象、水文、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,暴雨预警与洪水预报存在“时间差”(如涿州7月18日10时实测降雨量达300毫米,洪水预报延迟2.5小时发布);

  - 跨区域调度:长江、黄河、海河等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依赖人工经验,缺乏智能化模型支撑(如三峡水库与丹江口水库协同调度效率较低);

  - 基层响应:部分乡镇(如黑龙江尚志市、四川汶川县)预警信息传递依赖“大喇叭+人工通知”,偏远山区覆盖率不足50%。

  - 山区监测:西南山区(如四川凉山、云南昭通)自动雨量站密度仅0.5站/平方公里(平原区为2站/平方公里),山洪预警仅覆盖40%人口,导致15个村庄因预警未及时送达被洪水围困;

  - 城乡违建:城市郊区(如北京大兴、保定清苑)存在大量违建(占压河道、堵塞排水口),行洪断面缩减50%以上;农村地区(如贵州毕节、甘肃临夏)河道淤积严重(平均淤积深度1.2米),行洪能力下降60%。

  根据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(2025)》及CMIP6气候模型预测,未来10年(2026-2035年)我国气候将呈现以下特征:

  - 降水格局改变:年降水量增加6%-10%(集中在夏季),短历时强降水(1小时雨量≥50毫米)频率提升至“每2-3年一遇”(当前为“每4-6年一遇”);

  - 极端天气频发:日雨量超200毫米的暴雨事件发生概率较2020年前提高3倍,百年一遇暴雨可能成为“15年一遇”事件;

  - 复合型灾害增多:高温热浪与暴雨、台风与风暴潮、干旱与洪涝交替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。

  - 北方地区(华北、东北):受夏季风北抬影响,暴雨中心北移,河北、山东、辽宁等平原区洪涝风险增加30%;

  - 南方地区(华南、西南):受南海季风与台风增强影响,广东、广西、福建沿海及四川盆地山洪、滑坡风险增加40%;

  - 城乡全域:城市化导致地表径流系数从0.5-0.6升至0.7-0.8(大城市达0.8-0.9),相同降雨量下内涝范围扩大2-3倍,中小城市(如遵义、赣州)将成为内涝“新热点”。

  受副热带高压异常摆动与台风路径北移影响,我国未来可能频繁出现“连续多轮强降雨”(如7月“前汛期+台风”、8月“华西秋雨”提前),单次洪水过程持续15-25天(当前平均7-12天),且洪峰与洪量均增大(预计长江、黄河流域洪水总量增加20%-30%)。

  强降雨将更多触发“洪水-内涝-山洪-地质灾害-城市次生灾害”链式反应,例如:

  - 山区洪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河道,导致河床抬高(预计10年内长江上游部分河段淤积速率达0.6米/年);

  - 城市内涝积水倒灌地下空间(地铁、地下商场),引发漏电、燃气泄漏等次生事故;

  - 农田积水导致土壤酸化(pH值降低0.5-1.0)与重金属污染(来自工业废水管网渗漏),影响后续作物种植。

  北方平原洪泛区 华北(河北、山东)、东北(黑龙江、吉林) 河道行洪能力不足,城市内涝范围扩大

  南方沿海风暴潮区 珠江口(广东、广西)、杭州湾(浙江) 风暴潮+内涝叠加,咸潮入侵影响供水安全

  西南山洪滑坡区 四川(凉山)、云南(昭通)、贵州(毕节) 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高频次、高强度

  城乡结合部易涝区 北京(大兴)、上海(青浦)、重庆(江津) 违建占压河道,行洪断面缩减50%以上

  针对2025年7月洪灾暴露的问题及未来风险趋势,我国水利工程更新改造需以“韧性提升”为核心,构建“流域-区域-城市-乡村”四级联动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,重点围绕以下任务展开:

  - 除险加固与标准提升:对全国88座大型水库(如三峡、丹江口、丰满)进行新一轮除险加固,将防洪库容提升10%-15%;对病险中型水库(如河北野三坡、广东乐昌峡)实施“一库一策”整治,2027年前全面消除安全隐患;

  - 数字孪生水库建设:为每座大型水库部署AI洪水预报模型(引入雷达测雨、卫星反演数据),预报精度提升至95%以上;建设流域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平台(覆盖长江、黄河、海河、松辽等7大流域),实现“风险识别-动态调控-效果评估”全流程智能化(2026年前完成试点,2028年全面推广)。

  - 清淤扩挖与标准提升:重点整治海河流域大清河、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、珠江流域西江等10条骨干河道,按“100年一遇”标准扩挖河槽(拓宽15-20米),清除淤泥、树障及违建(目标:2030年前完成20条重点河道清淤,行洪能力恢复至设计值的120%);

  - 生态护岸与功能修复:对被渠化的河段(如黄河下游、辽河下游)采用“混凝土格栅+植草沟”复合护岸技术,恢复自然滩槽(2027年前完成100公里试点,2030年前推广至500公里);

  - 蓄滞洪区优化利用:调整全国283处蓄滞洪区布局,对功能失效区域(如城市化程度高的文安洼、宁晋泊)实施迁移或替代;建设分区隔离设施(可移动挡水堰)、快速排涝系统(低扬程泵站),确保24小时内完成高危区域人员转移(2028年前完成50%蓄滞洪区改造)。

  - 新建城区:雄安新区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按“100年一遇”暴雨设计,其他城市新建区域按“50年一遇”标准建设(重点区域如北京城市副中心、上海浦东新区);

  - 老旧城区:通过“管网混接改造+调蓄设施补建”提升标准(如广州天河区、武汉武昌区2026年前完成60%易涝点改造,2028年全面达标);

  - 地下空间防护:对地铁、地下商场等低洼区加装自动挡水板、水位监测传感器,配套应急排水泵(流量≥500立方米/小时),2027年前完成重点区域全覆盖。

  - 源头减排:新建建筑与小区配套绿色屋顶(覆盖率≥30%)、透水铺装(占比≥50%)、下沉式绿地(年径流控制率≥85%);

  - 过程控制:在道路、广场等区域建设生物滞留池、植草沟(削减30%-50%径流峰值)、雨水花园(年径流控制率≥70%);

  - 系统治理:结合城市公园(如杭州湘湖、成都青龙湖)建设调蓄池(总容积≥10万立方米),实现“暴雨时蓄水、非雨季补水”(2026年前每个设区市建成3-5处示范项目)。

  - 加密监测站点:在西南山区(四川凉山、云南昭通)、华北山区(河北太行山、山西吕梁)新增自动雨量站(覆盖密度提升至1站/2平方公里)、水位站(重点沟道全覆盖),实现1公里网格精细化预报(精度达5分钟/次);

  - 完善预警机制:构建“县-乡-村-户”四级预警体系(短信、广播、卫星电话、应急广播大喇叭),确保预警信息10分钟内直达受威胁群众(2026年前完成95%行政村覆盖)。

  工程拦截:对重点山洪沟(如四川安宁河支流、河北拒马河支流)清淤疏浚、修建谷坊坝(拦沙坝),减少泥沙下泄(目标:2027年前完成100条重点山洪沟治理,泥沙拦截率提升至70%);

  生态修复:在沟道下游建设拦洪堰(宽度10-20米)、排洪渠(坡度≥5‰),将洪水引入蓄滞洪区或农田(避免直冲村庄);

  避险转移:制定“一村一策”避险方案,明确转移路线米以上高地)、安置点(配备应急物资);建设避险转移基础设施(如太阳能应急灯、卫星通信终端),2028年前实现高风险区全覆盖。

  对全国1.8万公里海堤进行提标改造,按“50年一遇”高潮位+10级风浪标准加固(重点区域如广东珠江口、浙江杭州湾);

  退塘还海、退耕还湿,恢复滨海湿地(2027年前完成1000公顷湿地修复),增强潮汐调蓄能力。

  在沿海城市(如深圳、青岛)建设“挡潮闸+排涝泵站”联合系统,挡潮闸按“100年一遇”高潮位设计,泵站流量按“50年一遇”内涝标准配置;

  建立风暴潮预警与城市内涝联动机制,提前24小时发布“风暴潮+暴雨”复合灾害预警,引导人口与物资向高地转移。

  整合气象(雷达、卫星云图)、水文(水库、河道水位)、工程(水库调度、闸门状态)、社会经济(人口、资产)等多源数据,建立洪涝灾害风险“一张图”(实时更新风险等级、影响范围、应对措施),2026年前完成平台搭建。

  针对长江、黄河、海河等重点流域,构建三维动态模拟系统(精度达米级),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洪水演进过程(如100年一遇暴雨下的淹没范围、积水深度),为调度决策提供“虚拟预演”支持(2027年前完成试点,2029年全面推广)。

  在水库、河道、城市易涝点部署智能传感器(水位、流量、雨量)、无人机巡查系统(实时回传灾情影像)、自动控制闸门(远程调控行洪流量),实现“监测-预警-调度-处置”全流程自动化(2028年前完成80%关键节点部署)。

  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》,将气候适应性纳入工程设计规范(如重点区域防洪标准提高10%-20%);制定《山洪灾害防治条例》《城市内涝防治管理办法》,明确基层政府、村集体、群众的权责。

  探索“保险+应急”模式(扩大洪水保险覆盖范围,2030年前实现重点区域参保率超80%)。

  建立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区域洪水调度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跨流域河道(如永定河、淮河)的行洪与蓄水;推动与周边国家(如朝鲜、越南)的水文数据共享(如暴雨预警、水库调度信息实时互通),2027年前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。

Sitemap